其他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为何辞职投身公益事业?
陈行甲,1971年1月生,湖北省兴山县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曾任湖北省宜都市委副书记、市长,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委书记。
和半年前以一封《再见,我的巴东》告别信淡出政坛一样,昔日的“网红县委书记”陈行甲昨日再次以“一封信”向公众宣布自己“中场调整结束,下半场公益人生开始”。
5月6日,陈行甲通过微信公开发表文章《你好,我的下半场》,确认其辞职湖北巴东县委书记半年后的加入公益事业的去向。
目前,他已正式开始从事公益事业,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从事公益社会政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从2011年到2016年,陈行甲担任了5年的巴东县委书记。在此期间,他一系列不同寻常的言行使其多次卷入舆论争议。如今离职投身公益事业,陈行甲经历了哪些事情?本人又有着怎样体会?
陈行甲直言和敢言,被认为向公众打开了一扇“平视”官员的窗。
“我的注意力没离开过草根”
问:你现在已经以公益人士的身份亮相,是否意味着你已经彻底告别官场?你怎么评价你的仕途生涯?
陈行甲:在行政这个领域,我已经交卷了。至于分数怎样,应该由人民群众和党来评判。我对自己的成绩是满意的。有两条标准可以说明:一是人民群众对我是认可的,老百姓对我的接纳给了我无比的温暖和勇气。二是中央和湖北省委对我是认可的,我过去获得的荣誉可以证明。
问:既然大家认可你是个好官,你为什么要辞职呢?能解释一下自己挂印而去的缘由吗?
陈行甲:我再三斟酌后选择离开,我想趁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去做服务于草根的公益。
我的这个选择看似突然,其实你从我的人生轨迹来看并不突然。我在人生重要节点上的选择都是听从内心的召唤。我大学毕业就回到山区工作,期间曾参加全国统考,全脱产到清华大学念了两年硕士,作为当年的优秀毕业生,我在北京是拿到了很体面的offer的,但是我最终选择了回到家乡,因为在那里有我真正爱做的事情,所以我选择回归。我这次离开行政系统来做公益,从本质上也是一次回归,心情和当年从清华毕业回(故乡湖北)兴山是一样的。
给巴东代言。
我觉得我做这个选择的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的草根理想。我从小跟着妈妈一双脚板山里来山里去,见到的都是淳朴的农民,听到的都是善良的故事,我喜欢和他们在一起的感觉。
后来上了大学,当了官,我的理想就是希望尽我的力量让周围善良而贫寒的人们过得好一点,能帮一个算一个,有几分热发几分光。
后来随着我的官越做越大,能影响和帮助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这个过程很充实,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不知不觉二十多年就这么过来了。中间也有暂时离开的时候,但是就像是充电,充完电就想着赶紧回来。我的注意力没离开过草根。
问:你去年在巴东全县“六城”同创攻坚战总结暨再动员会议上,曾讲到自己在当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之前一封举报信都没有,被考察组叹为奇迹,可是当选之后却遭举报不断,其中最重要的举报就是说你通过炒作捞取政治资本、想升官,你辞职有回应这个举报的因素吗?
陈行甲:你问的这个问题我过去曾经很困惑,到底是谁在连篇累牍地举报我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呢?以至于上级党委还给我发正式的书面函询,让我把这个问题向上级组织说清楚。就群众举报问题向当事干部书面函询本来是组织爱护干部,让干部自己说清问题的一个制度设计,可是这个问题你让我怎么说清楚呢?我只好书面向上级党委汇报说明:炒作属实,捞取政治资本是否属实我无法自证。
我痛苦地发现,当时我的存在,已经连累了巴东,我离开是对巴东的发展有好处的。
我要特别说明的是,非常感谢湖北省委组织部起初对我的极力挽留,和后期对我的理解体恤,帮助我顺利完成这个过渡。我很幸运自己处在一个以人为本、开放开明的时代。
问:你顶着“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荣誉辞职,想过可能对公务员队伍里年轻人的负面影响吗?
陈行甲:我注意到你说的这点了。前些时,网上曾流传一个年轻公务员写的文章《致行甲兄,请不要辜负我们对你的怀念》,上来就说“心中灯塔被摧毁了”。我前面也说了,我的离开本质上是因为爱与信仰而主动选择,不是逃避。我们这代人喜欢罗大佑,喜欢他的《光阴的故事》和《闪亮的日子》,“我们为了理想,愿意历尽艰苦”。
我想对在行政系统努力的年轻公务员后辈说几句话:你们在一个能发挥年轻人力量的舞台,虽然有时候会觉得平淡、重复和漫长,但最后最美的巨变都产生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要自信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每天为你周围的人们,无论多少,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你将来会发现你的人生很充实。我这二十几年就是这么过来的。
为了发展巴东县旅游,陈行甲通过高空跳伞进行宣传。
问:你辞去县委书记职务家人支持吗?
陈行甲:一开始也有不同意见。比如老父亲,刚给他说这个想法时他很不理解,甚至发了火。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来陪伴他,向他说明我未来要去做的公益事业,最终他同意了,只是再三强调:“无论你将来干什么,到哪里去,你永远是共产党员啊!”这话他是流着泪说的,我也是流着泪答应的。我想他明白了我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草根,永远不会违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十多年的公务员生涯,我和家人聚少离多。尤其在最后的几年,我的家人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我在领导那场强力反腐的战斗的时候,有两次威胁电话直接打到了我家人那里,但是家人始终理解和支持着我,他们也很不容易。
“不沉溺于过去,不纠结于未来”
问:你觉得中国正在进入公益发展的快车道吗?
陈行甲:是的。没有比这个时候更好的时机了。经济的发展让社会资源越来越丰富,先富起来的人们也越来越希望为弱势群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我们整个的社会公益参与水平跟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差距是巨大的。精准扶贫已是国家战略,党和政府在拼尽全力,也极其需要社会公益的广泛参与。
去年人代会通过了《慈善法》,党和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公益支持系统的建设和完善。现在最缺的是一批带着爱和信仰的志愿者投入到这个方兴未艾的领域里来,把正在形成的共识和资源整合成行动的合力。
问:现在你的公益人生算是开场了吗?
陈行甲:是的。我现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做研究员,这是一个最好的公益研究和教学的平台。在和马蔚华主席、王振耀院长分别见面长谈了一次之后,我很快做了这个决定。
来深圳这段时间,我得到了很多同道中人与有识之士的帮助,让我有很多的感慨。这里的办事效率高得超乎预期,我办事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展示着深圳的开放、包容和活力,我感觉到这里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问:最后问一个问题,辞职之后这段时间,你后悔过吗?
陈行甲:离开后那几天,看到那么多的老百姓和网友一边倒的认可和留恋的时候,心里是非常复杂的,那个时候曾有过后悔的念头。不过,还是往前看吧,我喜欢莱昂纳德·科恩的诗,“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不沉溺于过去,不纠结于未来”。我还是做好公益学者和行者,用另外的方式来回报大家的关心爱护吧。
2017年5月6日,陈行甲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一篇《你好,我的下半场》透露他辞官后的下一步决定,以下是全文:
5月6日陈行甲微信朋友圈截图
你好,我的下半场
中场调整结束,下半场公益人生开始了。
先对巴东的父老乡亲说一句感谢。半年来你们给我在微信、短信以及邮箱里太多的留言,我没有顾得上一一回复,你们沉甸甸的牵挂和祝福一直在温暖着我。特别要感谢众多素不相识的网友们。那些踟躇难行的日子里,你们对我的热情鼓励多次让我热泪盈眶。我会带着这种温暖上路,更加积极地走好人生的下半场,不辜负你们对我的祝福。
去年九月,一位长者曾对我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信之者”、“无论是在庙堂之高,还是在江湖之远,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信者”。我记着他的话,并且会一直记得。我仍然坚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信对弱势者的悲悯是人活着的意义之一。
人生下半场专职从事公益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当前乡村社会发展中一些难点、痛点,党和政府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常常思考问题的症结在哪儿。
我过去曾在大会上讲过,面对老百姓,我们要有一颗温热的心,一双湿润的眼;要实现乡村社会的良治,一方面靠约束和惩戒,更深的层面靠爱与信仰。回头总结这些年的工作,自忖在约束和惩戒层面做得比较多,在爱与信仰的建立上浅尝辄止。现在想来,这是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的事情。转场到公益领域,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社会并不完美,看清仍然热爱,知难仍然行动,是我们公益人的宿命和使命。
我来自草根,“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他们勤劳,乐观,善良,坚韧。但在一个转型的时代,他们往往承受着与他们的付出不对称的冲击。
城市化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带给我们巨大福利的同时,它卷起的灰尘也遮掩了一些弱势者的身影,它隆隆的声音也覆盖了一些弱势者的叹息。贫富差距拉大是不争的现实,广袤的乡村里,一些老人、妇女和孩子在无奈地承受着贫困、病痛和孤独。
可是当信任在追逐财富的大潮中逐渐被稀释,媒体慢慢被更多的八卦新闻占据的时候,我们这些有能力的人往往忘记或因为踌躇而没有伸出援助的手。当我们赞美财富创造者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编织一面承上启下的社会救助之网,为他们做点事情。
感谢马蔚华主席和王振耀院长的热情接纳,让我来到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这个最好的公益研究和教学平台,从事公益社会政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与这些公益界的长者、智者、行者为伍,让我对未来的公益人生充满信心。
感谢深圳这座慈善之城、梦想之城,感谢前海“特区中的特区”,对我们这些公益草根张开怀抱。这里的官员都不像官,办事效率高;社会包容,充满活力,这里的太阳似乎每天都是新的。
上个月,我和伙伴们在深圳成立了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致力于贫困地区儿童的大病救助和教育关怀。这是在一个旧集装箱里起步的项目,仅仅两个多月时间,就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起步我们想从儿童白血病开始,在试点地区通过与政府、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以及社会的深度合作,实现区域内贫困儿童白血病的免费治疗。
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探索实现这个社会痛点最终实现免费治疗的可能性。同时,我和伙伴们也有一个乡村建设试验的计划,我们的第一步将是在现实情况下改善家庭照顾系统,修复乡村社区照顾系统的公益项目,我给它命了一个温暖的名字“我要看到你”,希望能够让那些因为生计奔波而城乡分别的亲人比较容易互相看见。
在此基础上,开展平民教育培训、复兴乡土文化、发展乡村产业的试验探索。这是我公益人生的起点,我带着回归的心,虔诚地从零做起。老实说,我不知道能做成什么样子,有多少成算,但是我愿意全力一试。
脚下虽有万水千山,但行者必至。我离职以后,网上出现了很多写我的文章,其中一篇《山路带我回家》让我很有感触。我喜欢这个题目。从精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啊。终其一生,我们都需要找回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有时候背着包行走在路上,那种不知道下一个驿站在哪儿的苍茫感,让我感觉越过人生的山丘重回青春。
记得大学时唱过的歌“林中有两条小路都望不到头;我来到岔路口伫立了好久;一个人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我选择了这一条,却说不出理由;也许另一条小路一点都不差;也埋藏在没有脚印的落叶下;那就留给别的人们以后去走吧;我选择的这一条,我要一直走到天涯。”
是的,我选择的这一条,我要一直走到天涯。
来源:澎湃新闻网、搜狐文化
编辑:纪海涛
审稿:王运宝
更多精彩阅读👇: